关注罕见病患者困境,多方共筑希望,广州和谐医院率先开展罕见病救助“新”模式,专项帮扶活动在穗启动
认识罕见病,罕见病并不罕见
罕见病,顾名思义,就是指患病率相对较低的一类疾病。
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 0.65‰ ~ 1‰ 之间的疾病或病变。按照此定义,每一万人当中,便有 6~10 位罕见病患者。
目前全球共有罕见病患者三亿多人,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 4%,这也意味着,平均每 25 个人中,就有一个罕见病患者。罕见病并不罕见,就在你我身边。
为促进社会公众和政府对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面临的问题的认知,2008年2月29日,欧洲罕见病组织(EURODIS)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罕见病日。其后将每年的二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。即将到来的2023年2月28日是第十六届国际罕见病日。
罕见病群体困境:易误诊、治疗难、负担重……
由于罕见病种类繁多,不同疾病之间的症状也天差地别。而由于罕见病的特殊性,即便是同一种疾病,不同患者之间的表现也很有可能不同。这都增加了罕见病及时诊断的难度,罕见病的误诊机率相当高,欧洲罕见病组织的调查显示,40%的受调查者曾被误诊;误诊患者中有16.7%错误地接受了手术治疗,有10%错误地接受了心理治疗。
罕见病不仅考验医院的就诊条件,更是考验患病家庭的经济能力水平。在我国,能够得到明确诊断的罕见病患者不足40%,平均确诊时间超过5年,诊断费用在5万元左右,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。
助力罕见病患者,广州多方医疗机构在行动
我国为了让罕见病患者得到医疗保障也一直在努力,2018 年国家卫健委公布了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》,包含了视神经脊髓炎、多系统萎缩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121 种疾病,为各部门制定罕见病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。2019年国家卫健委印发《罕见病诊疗指南》,对纳入罕见病管理的121种疾病逐一明确诊疗指南,并依托行业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培训。
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涉及162种药品,其中119种谈判成功,包含6个罕见病用药。此前, 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纳入了9种罕见病药品,6种通过谈判纳入乙类目录。这就为罕见病患者家庭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,基本上能实现有病可以得到医治。
近年来,罕见病保障政策进入了快车道,越来越多的支持性政策出台,越来越多的医院、组织、公众纷纷加入到这场与生命赛跑的马拉松,罕见病群体不再孤单,罕见病议题的解决在逐步落实。
近日,广州和谐医院神经修复医学中心联合国际神经修复学会、中国神经修复学会、广州民航医学研究院、广州和谐精准神经生物医学科技中心共同发起主题为“弱有所扶,病有所医”——专项帮扶活动。
广州和谐医院神经修复医学中心执行主任颜玉富介绍道:”专项帮扶活动旨在通过整合公益救助、多学科诊疗优势,让贫困家庭和久治不愈的罕见病患者走出疾病的困扰、助力推动我国罕见病防治事业发展。“
据了解,此次活动将面向全国,预计为数百名罕见病患者提供多学科联合会诊、规范化治疗和公益会诊,并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免MDT多学科联合会诊费、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援助30%、住院治疗获得神经修复综合治疗费35%援助等多种措施,实实在在的减轻罕见病患者的就医负担,并进一步加强神经系统罕见疾病的健康教育防治科普力度,切实提高患者生存质量。
关注“罕见”群体,让爱不罕见
解决罕见病群体的医疗困境,绝非一方力量可以解决,只有联合政府、医院、学术组织、社会慈善力量等多个相关方,才能为这一问题探索充分可行的解决路径。
Rare,but real——罕见,但平等。无论是罕见病概念的普及,还是对治疗的关注,都能给罕见病患者带来无限的希望和可能。生命面前没有罕见,他们也值得更精彩的生活。罕见病离你我并不遥远,只要有生命的传承,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。关注罕见病,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